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大力發展電子化招標采購,促進招標采購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提高招標采購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充分發揮信用信息和交易大數據在行政監督和行業發展中的作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商務部共同制定了《“互聯網+”招標采購行動方案(2017-2019年)》方案。
《行動方案》規劃了招標采購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2017年依法必須招標項目基本實現全流程電子化招標采購,電子招標投標系統建設運營更加規范,招標采購市場競爭更加有序。隨著電子招投標的蓬勃有序發展,招標代理、保函等與招投標息息相關的行業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這些行業必須跟上電子招投標發展的步伐,提供配套服務,才能在行業發展中避免淘汰。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招投標交易活動的日趨頻繁,所涉及關于投標保證金的糾紛也越發的增多。細數下來,傳統投標保證金制度存在四大問題:
第一,對招標人而言,保證金的收取、管控及退還手續繁瑣、消耗很大。
第二,對投標人而言,項目周期長、保證金退還不及時將長期占用企業流動資金。多次參與投標,保證金累計金額不容小覷,降低了企業資金流動率,掣肘了企業的經營發展。
第三,缺乏對保證金的管理細則,難以對保障金使用進行有效管控,存在被挪用的風險。
第四,保證金制度不完善,導致投標企業信用降低。
不僅如此,現行市場中保證金種類繁多,包括現金、支票、匯款、銀行保函、保險保函等不同形式。實際使用過程中還存在空頭支票、惡性低價保函、形式主義保函等問題,既無法對投標進行有效保證,也無法證明企業的信用。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新的符合國家政策的技術手段,快速、有效的對投標保證金進行管理,解決目前的市場亂象。
為了解決招投標項目中的保證金問題,電子化保函應運而生。據調查,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和廣東地區已經開始陸續使用電子保函。不難看出,全國推行保函擔保制度的腳步在不斷深入各省市及地區的招投標項目中。
騰翔科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以《電子招標投標辦法》、《“互聯網+”招標采購行動方案(2017-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為基礎,推出電子保函平臺。
該平臺以數字證書的強身份認證、電子簽名、電子簽章、時間戳、數據加密等技術為核心,構建合法可信的電子保函管理系統。利用獨有的核心技術實現了保函的生成、簽章、出具、核驗、合法存檔等全流程無紙化。電子保函平臺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保函電子化,還能使保函有追溯記錄可依,為電子保函合法化提供法律保障,為電子招投標建立安全、可靠的擔保信用體系。
那么,與傳統保函業務相比,電子保函有哪些優勢?又能解決什么問題?
對于投標人而言:
1、電子保函價格合理、使用方便,節省了企業申請保函的繁雜手續和辦理時間,減少了由于繳納現金保證金引起的長時間資金占壓,使有限的資金得到優化配置;
2、電子保函內容真實、有過程追溯軌跡,與企業之間可形成保函監管。
對于招標人來說:
1、電子保函管理平臺具有驗真、存檔、查詢等功能,方便對保函真實性進行管理和快速查詢;
2、合理制約項目實施人、供貨方行為,良好維護自身利益;
3、避免收取、退回保證金程序的煩瑣,提高工作效率。
總的來說,使用電子保函來解決招投標過程中保證金的問題,可以盡量把風險控制到最低;信譽好的企業將更加容易取得保函;履約能力差、有不良商業行為的則難以獲得或不能獲得第三方機構出具的電子保函,最終不得不退出市場。
因此,安全可靠的電子保函不僅是一則擔保證明,而是反映企業履約行為的信用記錄。大力推進電子保函,不只是為企業減負,還可助力市場監管,構建企業信用體系和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它可反映企業在履約行為全過程中的信譽記錄,讓信譽通行這個時代。